新闻资讯
时间: 2024-07-25 02:06:33 起源: 常见问题
您家的孩子平时参与劳动吗?体验过劳动带来的快乐吗?您是否愿意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培养他们做家务的习惯?当劳动与学业发生冲突时,您会如何抉择?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一旦被提出来,就值得深思了。
从家庭层面的反馈来看,有些孩子吃煮鸡蛋时不会剥壳;部分家长只是抱怨孩子懒惰,却从未鼓励孩子去完成诸如洗碗、拖地、洗袜子等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还有一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成果。
同样是孩子,到了学校之后,情况便出现了“反转”。五年级的女生8分钟能够包饺子28个,荣膺学校的“金牌饺子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安全并正确地使用电钻、手锯不在话下;农村的小学生走进种植田,使用合适的农具劳作,结出果实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高二年级的学生把一道糖醋里脊做出了“馆子味”随着劳技课程的广泛开展、劳动竞赛的定期举办,孩子们乐于劳动并积极争先,树立了劳动观念、总结出劳动经验。
为什么面对劳动,学生们在家、校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如何把学校里见习的劳动经验带回家、进而服务社会呢?
“你都这么大了,不能眼里没有活儿啊!”面对外孙女用餐前后的一系列举动,姥爷直接提出了批评意见。
这是一位初中女生,前不久去姥爷家吃饭。从准备饭菜时,姥爷就在细心观察她的举动,只见大人们都在厨房里忙碌着,唯有她窝在沙发里摆弄着手机;用餐结束后,本以为上初中的孩子能够做些基本家务,帮大人收拾一下餐具,结果她把碗筷一放,又跑去玩手机了。姥爷看在眼里,实在忍不住了,便当面提出了批评。
在姥爷看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能“眼里没活儿”。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家务,自然就了解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也是所谓的“眼里有活儿”。
面对这番批评,家中的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女孩认为:平时父母没有对自己提出过劳动要求,姥爷当天的批评声犹如当头棒喝;妈妈在自责:平日里没给女儿安排过家务劳动,在家根本不需要她劳动;姥姥一边责怪老伴儿说话太冲,一边说:“孩子成绩好就行了,等她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干活了。”
“咱家的孩子一点儿劳动观念都没有,不会劳动、不会料理自己的日常事务,独立生活能力差。你们能跟她一辈子吗?”姥爷将批评声升级,眼看着一场家庭战争即将爆发,而导火索正是孩子没有参与家务劳动。
如今的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发展,其中,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而这项教育往往最容易被家长忽视。近年来,由于缺乏劳动教育,一些学生无法独立生活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有高校男生购买大量袜子,放假时带回家由父母集中清洗;学校进行大扫除时,家长会先表示孩子体质弱,不能接触冷水、擦拭玻璃,甚至不能扫地、参与劳动。第二天,家长便会带着劳动工具亲自前来代替孩子劳动。
在众多理由中,安全问题仿佛成为“一票否决”的理由。擦玻璃,万一从楼上跌落了怎么办?洗碗时,万一碗碎了扎到手怎么办?走进厨房做饭,万一被烫伤了怎么办?面对诸多的潜在“危险”,很多家长宁愿选择阻止孩子参与劳动,只为“确保安全”。这是不是有些因噎废食呢?
日前,市教委印发了《天津市中小学家庭劳动清单》,在清单中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内容和要求,着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比如这位初中生,在清单中她要将做饭形成习惯,要帮助父母打好下手,还能自己做饭;再比如要对家务劳动做好规划和总结,能够主持召开家庭会议等。
姥爷默默地翻阅着这份清单:“你不仅要完成初中生的家务清单,之前小学组的清单也得尽快补上呀!”
“请把饭盒放稳当,离我稍微远一点儿。”在河北区育婴里小学五年级的一间教室里,本周的午饭管理员陈思彤轻声跟同学说。只见小思彤用汤舀在桶里搅拌了两圈,捞上半舀汤盛在同学的饭盒里,并小声说:“半舀汤,刚刚好。”盛好汤还不忘叮嘱同学要端稳。从小姑娘的一举一动中可以发现,她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既能精准把握好盛汤的尺度,更在乎汤的温度。前不久,该校举办了劳动技能大赛,陈思彤和自己的搭档王宣懿合作,在8分钟的规定时间里,从擀皮开始,一气呵成,共包了28个饺子,荣获当场的“金牌饺子王”称号。说起自己参赛前的准备,小姑娘讲得头头是道,那些天几乎每天都在家里练习,关键是家长乐于积极配合。
育婴里小学四年级学生和睦子是学校生态小森林的“护林员”。为了给树木制作铭牌,这学期和睦子和小伙伴学会了用手锯;为了搭建蚯蚓塔,她学会用电钻为管材钻孔。这些天,她正在老师的辅导下,研究着将西红柿、韭菜和罗勒三样“小伙伴”种在相邻的位置上。她说这么做能够相互借力,种出来的果实味道更加鲜美。
当安全利剑高悬、实际劳动操作可能存在风险时,我们还需要不要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安全地学会劳动技能呢?
育婴里小学教师尹洪莉坚定地说:“要!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保护,并且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工具使用方法。”能够正常的看到,每位学习手锯使用方法的孩子都戴上了防滑劳保手套,用脚稳固住木头的一段,手锯保持最佳的角度,随着锯末的飞散,一块制作铭牌的原始材料切割好了。尹老师在一旁叮嘱道:“不仅在学校上劳动课时要佩戴劳保手套,以后在家庭劳动中也要佩戴,它能给咱们提供劳动保护。”
在红桥区民族中学,从2023年起,学校聘请的物业阿姨慢慢地减少,原来由她们负责保洁的公共区域已全部划分到了每个班级,落实到每位同学。每天中午12时30分是全校开展卫生清洁的时间,同学们去参加了,既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从中摸出了门道。
走在校园的台阶上,民族中学德育处副主任王小彦介绍:“您看这台阶多干净啊,这都是我们学生一点点擦出来的。”民族中学的楼梯两侧是黑色大理石,中间是灰色的。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就发现,黑域才是检验劳动成果的试金石,楼梯干不干净就看这黑域是否擦得到位。于是同学们开动起脑筋,换了多种方法尝试,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方法,并且开始了经验分享。
高二年级的朱泊瑞同学就从擦地中找到了经验:“要想把地板拖干净,首先要确保墩布干净。”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很多大人都琢磨不透,能够正常的看到同学们每天劳动过后,都要把墩布清洗得一尘不染,并且放在合适的地方晾晒,这已然成为习惯。
在聊天中,小朱同学和记者说,他可是“烹调高手”,用小伙子的话说:“咱天津爷们儿哪位不会两道拿手菜啊。”就以他最拿手的糖醋里脊来说,既要保证口味酸甜可口,又要保证里脊肉外脆里嫩,考验着烹饪者对火候的掌握。除了在学校跟着劳技课的老师学习,更会在家中不断练习,而家长恰恰愿意给孩子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放手去做。“做饭也是对学习压力的一种调节方式,换换思路,换换脑子,彼此调剂。”朱泊瑞说。
“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葱蒜不分、麦稻不分,劳动工具不会使用,更没有土地情结。”宁河区造甲城小学德育主任王泓博发出了感叹。
在这所农村小学里,劳动课老师林艳玲正在带领着学生们在校园的种植田里除草。几位同学拿着小铲在田里挖掘着,这时林老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讲起了锄头的正确使用方法。只见她举起锄头,牢牢地钉在了地里,轻轻一挖,难以清除的杂草便连根拔起,既省时又省力。在造甲城小学小蚂蚁种植社团里,类似的农具多种多样,用到哪一样,林老师便会给学生们介绍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过去,我们总认为城里的娃娃五谷不分,不会干农活。如今在农村地区,孩子们也几乎不参与农业劳作了,很多工具他们都不认识。”林艳玲介绍。
王泓博在分析上述成因时认为:如今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90后”,他们在年少时就几乎不参与农活了。可以说,在农业劳动方面已然浮现了代际断层。现在,走在农村的田野间,从事农耕的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的身影几乎难觅。
今年端午假期前,宁河区造甲城小学举行了劳动技能大赛,主打的比赛项目就是包粽子。该校德育处副主任苏东清介绍说:“我们在同学中间弘扬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让包粽子这项技艺能够代代传下去。”正如苏东清所观察到的,现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元宵很少有人自己制作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饼几乎都是在市场上购买,而五月五端午节的粽子虽然还有人亲手包,但掌握这门手艺的人也逐渐趋向老龄化。
王泓博接过话说:“我们要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孩子们参与劳动,提高参与劳动的成就感,进而分享劳动成果,更想让他们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带回家。”
在采访中,记者看出,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个学校都在广泛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以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各个学校也在因地制宜地为学生们营造更加多元化的劳技环境。
比如育婴里小学,不只盯着传统劳动,而是与时俱进,教给孩子们安全使用家用电器,正确使用智能辅助设备,让孩子们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道理;再比如造甲城小学,通过学校与农业种植户的合作,为在校学生开辟专属种植大棚,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以研学的方式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还比如民族中学的兴趣课堂,通过手机小程序招募同学自主参与到劳动中来,各种社团形式新颖,创意丰富,变着花样吸引学生,听说近期利用可回收垃圾研发火箭的项目格外受学生们追捧。
生活需要劳动,劳动关系到人一生的幸福生活。如今学校正在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而家长何不放开手脚,别再纠结“学生该不该劳动”这样的一个问题了。(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扫一扫,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