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11 14:42:29 起源: 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風能太陽能氣象預報是氣象服務的一項基本業務,為國家新能源發展保駕護航。圖為江西贛州市會昌縣清溪鄉盤古嶂風力發電場。
編者按:如今,全國城鄉居民能獲得基於位置的未來24小時逐小時天氣預報,溫度、濕度、降水、風速等氣象實況監測產品和短時臨近預報一目了然﹔定制化氣象預警信息服務約140萬名快遞員、150萬名農機手﹔船舶航行、海洋漁業等能夠用上擁有自主技術的全球遠洋氣象導航﹔電網企業、能源部門都能收到定制化風能、太陽能預報產品……
氣象服務已融入生產生活,越來越不可或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氣象服務日益適應新時代需要。氣象服務不再只是提醒陰晴冷暖,而是利用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廣大公眾、各行各業提供更精細化、專業化、多元化的服務,服務防災減災、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秧苗已破土而出,長勢喜人。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延壽縣加信鎮,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大棚裡暖意融融。
經過10多天棚內增溫、保溫,有機稻谷種子比往年提前10到15天播下,長出的秧苗種到1.2萬畝覆膜田裡。田間有10余部氣象監測設備,全天候記錄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光照強度、降雨量等16種氣象要素數據。這些數據通過物聯網傳輸到智慧氣象平台,實時顯示在合作社大屏和理事長姚宏亮的手機上。
“智慧氣象平台不僅提前預警暴雪、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還提示病虫害等信息,從育苗、插秧、田間管理直至加工儲藏,實現全程監控,隨時可查看。”姚宏亮告訴記者,這一系列數字化、影視化記錄,形成可追溯的水稻信息庫,與氣候品質評價信息一起融入一個專屬二維碼,為合作社有機稻米認証提供了支撐。可溯源的有機稻米更加受到市場的歡迎。
“過去種糧是靠天吃飯,現在是‘看天管理’。”姚宏亮說,自從2015年用上智慧氣象系統,災害性天氣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大幅度的降低,稻米生產實現全程質量可控,農業加快邁向數字化、現代化。
黑龍江是“大糧倉”,農業生產離不開氣象部門提供的精細服務。根據不同區域農業生產特點,黑龍江省氣象部門重新劃分全省積溫帶,針對主栽品種進行精細化區劃。農業氣象技術人員經常到田間地頭開展“一對一”個性化服務,利用手機短信、“黑龍江氣象”APP、電子顯示屏、微信等方式,基本實現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服務全覆蓋。
農業與氣象自古密不可分。如今,農業氣象服務已成為我國氣象事業中規模最大、技術最成熟、體系最規范的業務。以農業氣象指標、作物生長模擬、衛星遙感、大數據等技術為核心的業務平台,正逐步成為氣象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在農業防災減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全國已基本形成國家、省、市、縣、鄉五級服務格局,中國氣象局還與農業農村部聯合創建了10個特色農業氣象中心。各地氣象部門因地制宜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農業氣象服務。
“期盼已久的‘頭水’終於來了!”安徽宿州市埇橋區時村鎮林口村,秋德家庭農場負責人孔祥志欣喜不已。當地連續多日無雨,農田偏旱。安徽氣象部門提前預報這次降水過程,並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旱情解除了。
“多虧了氣象服務,讓咱這裡的蔬菜標准高、質量好,很受客戶歡迎。”河南省峰輝盛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金釗說。在河南省,氣象部門建立了農業“數字檔案館”,為蔬菜種植提供科學參考、提升品質,高品質蔬菜銷往海內外。
在湖北省,氣象部門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從“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入手,構建起32種農業氣象服務指標,提供農用天氣預報等六大類24種服務產品,實現針對9種作物的定制化氣象服務。
鄉村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目前,5.7萬個區域自動氣象站覆蓋全國95.9%的鄉鎮﹔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業務細化到鄉鎮﹔全國35.6萬條中小河流、59萬條山洪溝、6.5萬個泥石流點、28萬個滑坡隱患點完成風險普查。
“氣象科技元素融入鄉村振興,進入田間地頭,發揮了氣象服務助力人們趨利避害的作用,保了增收、護了平安。”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預警發布室副總師楊繼國說。
我國氣候復雜多樣,一些重大氣象災害對於農業生產會造成嚴重影響。在高原、山區和荒漠地區,干旱、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多發重發,監測預報預警難度大。“今后,還需要持續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楊繼國說。
“每天看花粉濃度預報,心中有數。高了就躲,低了放心外出活動。”春季,對花粉過敏的北京市民沈女士每天密切關注花粉濃度預報信息。
“以往鼻子、眼睛過敏,到了無法控制的時候才用藥,今年關注了‘氣象北京’微信公眾號,能在花粉濃度升高之前得到預警,能提前用藥,基本已經能控制住過敏、不發作了。”一名網友在北京市氣象局微信公眾號留言感謝。
北京市氣象局與同仁醫院長期開展合作,在全市各區設置了花粉觀測點,花粉觀測和分級預報結果通過“氣象北京”“花粉監測預報”微信公眾號及“花粉健康寶”小程序等發布,受到廣泛好評。
“首先,建立北京花粉總濃度及相關氣象數據集、氣傳致敏花粉類植物氣象影響因子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算法建立未來3天逐日花粉濃度等級預報模型,准確率達70%以上。”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葉彩華告訴記者。
“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注,而氣象與健康的關系密切,因此我們不斷研究開發健康相關氣象預報產品,更精准精細地服務人們的需求。”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首席研究員柳艷香說。
如今,天氣預報已不僅僅只是預報天氣,也發布各類生活氣象指數,為公眾提供貼心服務。氣象部門引進數學統計方法,對氣壓、溫度、濕度等多種氣象要素進行計算,最終形成氣象預測生活指數。這些指數是對天氣預報的進一步深化。目前,各地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指數覆蓋領域越來越廣,感冒、穿衣、紫外線、防晒、風寒、干燥、洗車、晨練等幾十種指數幫助人們合理的安排生產生活。
近年來,面向全社會的氣象預報預警等公共服務持續加強。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預報預警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與有關部門聯動應對,可以最大限度減輕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和韌性。
2020年6月,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一場暴雨傾盆而下。一個半小時后,已達到暴雨紅色預警級別。保靖縣氣象台台長周延洲立即對處於風險地區的鄉鎮發出警示。收到信息后,遷陵鎮哪洞村村干部和氣象信息員很快幫助村民轉移。羅景華一家五口和4位鄉親剛轉移到安全地帶,便聽一聲巨響,巨石夾雜著泥沙、植被沖進了羅景華的家。
發揮氣象預報預警“消息樹”“發令槍”作用,早是前提,快是關鍵,准是根本。我國氣象預報預警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暴雨預警准確率達89%,台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70公裡,能提前38分鐘發布強對流天氣預警,比“十二五”末縮短了16分鐘。
“報得准”,還要讓社會各界“收得到”。2015年,中國氣象局成立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成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終端服務矩陣,形成涵蓋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的預警發布業務體系。截至2021年底,發布預警信息200多萬條,其中氣象災害類預警信息佔96%。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呈年年在下降趨勢,氣象防災減災的效益和作用不斷凸顯。
3月4日,2022北京冬殘奧會開幕當天,華北電網新能源最大發電電力達到1.04億千瓦,佔華北電網總負荷的48%。華北電網成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發電電力突破1億千瓦大關的區域電網,通過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將隨機、波動的風電及光伏發電轉化為穩定輸出的清潔電力,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場館提供100%綠電供應。
實現100%綠電供應並不簡單。“風能、太陽能具有顯著的波動性和隨機性特點,因此穩定供應要依靠氣象服務,保障新能源發電安全高效消納。”國家電網華北分部高級工程師柳玉介紹。
“最為關鍵的是超前研判,充分考慮復雜天氣影響,隻有提前准確預測各風電場、太陽能發電站的發電功率,才能合理的安排電網運行方式,最大化消納清潔能源電量。”柳玉解釋,這需要精准預測風速和輻照度等關鍵新能源發電氣象要素,傳統天氣預報無法滿足需求。
2021年12月,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中心發布全國風力、光伏發電氣象條件預報產品,國家電網華北分部提出了服務需求。此后,國家電網華北分部每天都會收到“量身定制”的新能源電力氣象預報簡報、風能太陽能短期預報產品,遇到重大高影響天氣事件時,氣象專家還會與他們密切會商。
目前,這一預報產品已涵蓋風力、光伏發電所需的氣象要素,包括大氣邊界層不同高度的溫度、濕度、風場,以及到達地表的短波輻射、地面氣壓、降水量等。時間分辨率精細到15分鐘,空間分辨率為9公裡,預報時效為126小時。
最近,中國氣象局正式將這款風能太陽能短期預報產品向全國氣象部門下發,各地氣象部門結合實際需求,為能源、電力部門提供預報產品。
我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正在大力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新能源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今年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將提高到12.2%左右。
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對氣象預報預測准確性提出新要求,例如,進行能源氣象定制化預報推送,對復雜地形的發電場設計、設備選擇及安裝作出科學評估,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加強預警,評價確定各地資源開發的優先順序,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証等。
“十三五”時期,氣象部門為2000多個風電場、太陽能發電場提供了預報預警等氣象保障服務。去年10月,中國氣象局印發了《風能太陽能資源氣象業務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風能太陽能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支撐能力和新技術應用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初步建成以“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為目標的業務體系和服務布局。
“風能太陽能短期預報產品已成為中國氣象局的基本業務,在很多地方開展了資源量、潛力等評估論証,為地方和能源部門等提供服務。我們今后將進一步提高精細程度、優化預報結果,服務好新能源發展。”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風能太陽能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葉冬說。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不懈努力,推動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氣象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更有力,氣象服務整體實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青蛙叫,大雨到”“日落紅雲升,來日是晴天”……自古以來,這些朗朗上口的諺語幫助人們認識天氣氣候,更好地安排生產生活。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依靠精密的監測設備、精准的數值算法、精細的服務保障,我們正從“看天”變成“用天”,在生產生活中更善於趨利避害,有效應對天氣氣候變化,充分的利用氣候資源。這得益於氣象現代化建設持續推進、氣象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不斷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同時也要看到,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統籌發展和安全對防范氣象災害重大風險的要求越來越高,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影響的敏感性和關聯性越來越強,人民生活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精細,生態文明建設對氣象保障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人民群眾、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保障的需求,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強不強”。這對進一步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氣象服務保障要更看重了解各方面的需求,更看重產品的專業化、精細化、針對性。
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扎實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全方位服務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防災減災和民生改善的能力水平,將促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扫一扫,加我为好友